民歌是各族人民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现了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广西作为我国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做好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西要坚持守正创新,激活民歌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以民歌文化为抓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八桂歌韵:多彩民歌映古今
广西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聚居了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12个世居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在繁衍生息进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组成了绚烂多彩的文化宝库。不同风格的民歌,形成歌的海洋,展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印记、文化价值和情感诉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
多样形式与独特艺术展现民歌之韵。广西民歌的品类多元、体裁多样,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歌各不相同。比如,壮族那坡山歌高亢明亮,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和声旋律婉转;富川的瑶族二声部蝴蝶歌轻快活泼,金秀盘瑶山歌如泣如诉;广西侗族大歌多模仿山虫鸟鸣、高山流水之音,多声部无伴奏合唱和谐美妙大气;融水苗族的山歌多为单声部,旋律质朴灵动,展示了苗民敢于与困难斗争的乐观精神气质;广西的京族山歌多借用独弦琴、竹杠等特色乐器伴奏,旋律柔美、抑扬顿挫,且具海水翻涌的波浪感。
劳动生活与情感表达展现人生哲理。广西各民族多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理念、生活哲学等。比如歌曲《世上哪有树缠藤》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着与追求;龙胜瑶族的《挖地歌》则反映了瑶民面对恶劣自然环境所体现的乐观、勤劳而坚韧的精神。
守正固本与多管齐下共谱民歌之彩。民歌富含鲜明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作品方面,广西的民族音乐家把广西很多濒临消失的传统民歌挖掘整理保存下来,并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民歌。在人才培养方面,广西多地开设了民族歌手班;实施广西歌手学习签约项目,每两年选送有潜质的歌手到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全国知名音乐院校深造;广西艺术学院设立民族艺术系,广西民族大学成立民歌学院,着力培养学生演唱广西原生民歌。在赛事和活动打造方面,举办过“孔雀奖”等民族歌手大赛、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寻找刘三姐”等活动,挖掘推出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歌手。
传承之困:民歌遗韵渐式微
广西民歌虽得到了一定的?;ず头⒄梗谛率贝尘跋氯悦媪僮胖疃嘞质滴侍夂头⒄蛊烤?。
资金投入不足与人才断层制约?;阄幕?、民歌传承人补贴等经费有限,制约高质量传承活动开展。专业音乐院校对民族歌手和创作人的培养和重视度不够。民间艺人和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老龄化和断代现象正在逐步加剧,年轻民歌传承人稀缺。
受众面逐渐缩小和传播效能偏弱。外来文化和流行音乐等因素的冲击,使得传统农耕、节庆习俗淡化,民歌正逐步被边缘化。民歌的宣传推广在微信、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上的曝光度不够,传播力不强。
民族语言和演唱技巧的局限。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语言面临着衰退、弱化并逐渐走向濒危的状况,部分年轻人对本民族的语言、习俗、音乐产生文化疏离感,有的逐渐丧失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加之壮族高腔山歌真假声快速转换、京族民歌特殊的喉音和滑音运用、瑶族“蝴蝶歌”快速的节奏变化等独特的演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歌的传唱和传播。
创新发展:古韵新声谱华章
广西民歌是八桂大地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文化瑰宝。新时代下,我们要勇于正视问题,深入挖掘传承广西的民歌基因,在政策扶持、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发展路径,把广西民歌文化?;ず?、传承好、传播好。
强化政策支持与生态构建。传承和推广民歌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使命。首先需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从上而下的规划引导,制定相应的民歌传承发展政策,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金保障,为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其次,提升文化自信,重视民族语言的科学?;すぷ鳎砗妹褡宸窖缘拇杏肫胀ɑ巴乒愕墓叵担迷兜拿窀栌佬?。再者,加强跨省跨区域联动协作,如合作举办“西南民族音乐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广西民歌跨地域体验与交流。
加强平台建设和宣传推广。加快建设广西民歌数据库和云共享平台,让八桂民歌借助互联网走出广西、走向国际。加强网络新媒体平台对少数民族民歌和歌手的宣传和推广,设置专栏培育网红,讲好“刘三姐”等广西民歌文化IP故事,让更多的人唱响民歌。进一步将“中国—东盟音乐周”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尝试与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合创新,让传统民歌以更富时代气息的方式呈现。
加大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力度。传承和发展民歌文化,要以“树人”为关键任务。艺术院校应发挥主力军作用,完善民族音乐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广西民歌的理论研究和偏远山区民族学生的培养。组建特色表演团、设立特色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民歌发展事业。强化民歌教学和举办常态赛事,在全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加入更多本土民歌教学,培养更多民歌后备军。运用“刘三姐”的品牌效应,结合“三月三”节庆活动,策划全国性独具特色和高水准的“刘三姐杯”民族歌手赛事或展演活动。建全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认定、培养、?;?、扶持和“传帮带”机制,调动民歌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其使命感。(陈道宁)